所谓教育爱,是指教育者对教育的浓厚的情感。主要表现在:①教育爱为所有教育者在其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上,处处、时时、事事都体现着的爱。②是教育者对其本职工作的爱。教育者须将教育爱深化为管理爱人、教书爱人、服务爱人和环境爱人,须“以爱为核心,干好本职工作”。③是理念与行动一体化的爱。教育爱的理念是教育爱的行为的源头活水。④是一种浓厚的发自教育者内心的一种体验的情感。即全体成员所拥有的相类似的情感、心境、思想和行为。
一、教育爱的特征
1.表率性。是指校长的教育爱起着重要的榜样作用。校长在学校中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即支配和改变他人观念与行为的心理力量。其重要的管理手段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这取决于校长的人格魅力和教育爱。
2.传递性。比如在学校,是指由校长向教师,再由教师向学生的爱的多向传送。这一传统性表现为多向性(即教师、学生之间互动的爱)、转化性(即校长的爱转化为教师的爱,最终表现为爱学生)、反馈性(学生对教师爱的反馈,教师和学生对校长爱的反馈)。在家庭中,则爷爷奶奶对父母的爱,父母对子女,会传递为子女对爷爷****爱,对父母的爱。这种爱同样具有多向性、转化性和反馈性
3.无私性。教育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情感的结晶,是一种无私的合乎理智的具有伟大社会意义的情感。
4.信念性。它是基于教育爱的主体对教育所持的坚定信念和深沉的爱。它明显地表现出主体对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深刻理解,对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的透彻把握。
5.恒常性。它是贯穿于整体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持之以恒的稳定的爱。
6.系统性。即指其是多维的、全层面的和一致的爱。具体而言,一是泛爱,即面向全体学生的爱;二是面向每个学生所有方面的爱;三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偏爱”,即对品行后进生、学困生和体育达标困难生的特殊的爱。
7.原则性。它是有目的的、服从社会要求的、理智的、严格的爱。
8.共生性。它会形成一种特殊的教育爱的"共生效应"。即教育爱的组成部分之间相依而生,相互促进,彼此得到。
二、教育爱的来源和表现
1.职业理解包括职业认识,即对教育事业伟大意义的深刻理解;职业信念,即对做为自身行动指南的认识的确信;职业信仰,即对教育促进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极度信服和尊重。
2.职业理想即职业志向的抱负。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理想,才会产生发自内心的教育爱。
3.职业意志即良好的职业品质,包括目的明确,当机立断,善于自制,知难而进,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等,也包括抵制种种外来的诱惑和干扰,去克服重重困难和险阻的品质。
4.职业责任感与职业良心责任感是指教育主体把遵循职业道德规范视作内在的道德需要和自身必须履行的使命。职业良心是教育主体逐渐形成的包含多种道德心理要素的个体道德意识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是教育主体道德觉悟的综合显现。
5.教育实践是教育爱的源头活水。教育者正是通过对学生的培养,才真正悟到教育的价值,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得到教育的荣誉和幸福,从而产生继续探索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需求和愿望,并形成强烈的内在动机。
6.爱的反馈教育者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孩子,产生了情感共鸣,并得到爱的回报,因而使教育者内心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愉快、自信、充实等情绪,进而形成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教育内在动机,加深了自己的教育爱。